原文首發於BBS站台 PTT Drama板
(二部曲排練照,攝影/劉人豪)
先談《戰》二部曲心得
幕半啟,燈微亮,練習為序曲。
會先聽到足與球之間的碰撞聲,
伴隨而來的是因重複而習得的規則。
規則成了束縛,與個人意志相抗衡,
於是失序取代秩序,戰爭取代和平。
首部曲裡,敵我之間的角力透過不同的運動表述,
刀子與花朵的隱喻讓針鋒相對的危機更顯張力。
二部曲裡,人們依然戰鬥,
但在戰鬥之前,是自我內在的失衡。
網球選手在傾斜平台上打不出好球,
籃球隊員在攻擊與防守之間拿捏不好分寸,
他們在控制與不控制之間改變,
在改變與不改變之間控球。
只是為了找到平衡,多麼真實的生活寫照。
能夠在這樣以肢體為主要語言的戲劇裡,
撞見寫實不過的人生場景,於美學上是令人驚奇的。
《戰》以肢體作為語言,捨棄線性故事和單向邏輯,
訴諸於肢體的純粹和畫面的感染力。
雖然沒有寫實的故事場景、一致的角色背景,
卻能召喚出普世的情感掙扎,
力道甚至並不亞於主流的寫實戲劇。
這就是最讓人驚豔的地方。
《戰》談的困境不見得從來沒人談過,
但在戲劇中,它創造了一種新的隱喻來談這件事,
光是這點,就足以獲得掌聲。
而看《戰》最大的樂趣在於,
你可以同時接收由多種形式和隱喻乘載的訊息,
感受這些訊息之間的連結、合作、角力和消長。
這些訊息以肢體、節奏、表情、走位、文字語言表現,
每一種訊息都純粹而強烈,
但很神奇地,卻也都和其他訊息緊扣。
聽起來好像有點嚴肅,但別擔心,這些演員真是寶啊!
他們總是出奇不易的幽你一默,自然而不譁眾取寵,
也不破壞原有的節奏,真的很難得,
也許這就是即興創作難能可貴的一點。
而作為即興創作的產物,
《戰》絕對是完成度與成熟度極高的作品。
去年第一次觀賞《戰》首部曲時,
特別覺得男性與女性的發聲權不成比例。
小婷的故事讓我覺得女性是處於被男性壓迫的位置。
而二部曲中,女性似乎有了反擊。
試圖控制別人(某種程度上也是在控制自己)的魏雋展受到女主播的質問,
被三個男人操控的董怡芬也展開反擊(這些演員的肢體真是太驚人了!)。
她們的反擊或許有言語介入,但更多的張力來自於肢體。
不過後來再想想,特別去談性別或許沒有太大的意思。
舞台上的角色看起來其實更像是中性的。
除了穿上具有社會角色意義裙裝以外,
其他時候的女性角色都和身旁穿運動服的男性角色無太大區別。
燈光設計恰到好處。
首部曲運用了一些閃光效果創造特殊的感官體驗,
也使用了聚焦效果襯托出小手魚的獨特畫面。
相較之下,二部曲則簡單而乾淨。
大片光的切換、影子的運用得宜,不搶焦。
舞台也很適合戲的調性。
首部曲配合演員的肢體動作,幾乎是空台。
二部曲多了一些斜台及階梯,也將舞台空間拉深。
依然是中性的場景,適合營造各種特定的情境,
同時也讓走位能發揮的空間更大。
音樂設計很棒,
既能有力地協助場景氛圍或者隱喻的建立,
又不會搶了焦點,功不可沒。
二部曲和首部曲是完全不一樣的做法與格局。
《戰》首部曲中的刀子向外對著別人,
二部曲除了朝著別人,也對準自己。
也許可能會被刺到,但又何妨?
如果不想再不痛不癢的看戲,
如果想要在劇場看見新的隱喻(並且成立),
如果想知道除了文字以外還有什麼樣的劇場語言,
如果想看驚人的肢體語言如何運作,
《戰》絕對值得一看。
(尤其又是首部、二部曲聯演,我覺得超划算哈哈)
其實試圖用線性邏輯來組織看完《戰》的感想是一件很弔詭的事。
因為《戰》是解構的,是自由的,不是一定得從1數到10的。
所以雖然寫了這麼多,但真正最震撼的,還是得親眼看到了才算。
不愧是連續兩年受法國亞維儂藝術節邀演的節目。
值得一看。
《戰》首部曲心得
「我把我最柔軟的部份獻給了你,如果你還不懂的話......」
女孩捧著花朵,雙手向前延伸。
她聽見暴力的刺耳的喊叫,而將手抽了回來。
於是我們武裝自己,於是我們戰鬥。
七雙腳從黑暗中現身,平穩地立足於遠方。
接著你看見這些腳走向前,毫無表情,如夢一般。
你猜想著這些腳之上乘載著什麼情緒、慾望、騷動。
燈亮。
打領帶、接電話、查資料、做紀錄,
被例行公事填滿的生活底下,潛伏著一股伺機而動的慾望,
於是你看到他們另一隻不接電話、不打領帶的手失態地顫動,
控制不了他人,也控制不了自己,生活被一股危險的伏流推向懸崖,
在墜落的前一刻他們掙扎地扭開藥罐,吞下情緒。
或許《戰》試圖描繪的是現代社會中矛盾的戰鬥情境。
人們武裝自己最柔軟的部分,不知覺中拾起利刃針鋒相對,
將別人伸出的援手、送來的花朵拒於千里之外,
自己送出的善意與微笑也同樣地被踐踏蹂躪。
如果生活是這樣的一場戰鬥,戰鬥的意義何在?
《戰》可貴的地方在於成功地創造了許多深刻的意象。
除了開頭與結尾的七雙腳以外,中段的小手魚也很特出。
在沒有文字的輔助下,意象由演員肢體、表演節奏、燈光、音樂描繪而成。
意識深深潛入深藍色的海底,在海水中翻動扭曲,
透過肢體的即興,當下的拍點,小手魚此起彼落地啄食意識的鏽屑,
鏽屑撒落在夢的邊緣、生活的縫隙。
《戰》運用了各種不同的運動(棒球、桌球、籃球)來呈現生活的切面,
敵我之間的競爭心態、戀人之間的猜疑信賴、職場的壓迫、競賽的高壓,
透過演員的肢體動作──重複的、慢速的、溝通的、想像的──呈顯出來,
混雜的運動規則帶來難得的幽默,純粹的肢體動作帶來獨特而難以取代的張力。
相對於故事情節,肢體動作在肢體劇場中似乎是更被強調的一環,
不過語言並沒有被屏除在戲劇之外,因此,有趣的事情發生了:
在《戰》裡面,
有純肢體的語言、有自述的語言(棒球投手)、也有角色的語言、還有火星語
──在這些不同的語境裡,故事要怎麼「說」清楚呢?
仔細回想,我最享受也最能進入的片段是純肢體的語彙,
看著訓練有素的演員用肢體互相溝通,傳達出強烈精準的情緒和處境,
是相當震撼的。
棒球投手的自述段落也很不錯,譬喻性的語言有其趣味。
火星語的投籃競爭也是相當有趣的實驗,
不需要準確的文字意涵,觀眾即能了解競爭雙方的角力。
小婷的桌球部分則是最依賴語言文字的段落。
桌球拍上反覆跳動的桌球(搭配心電圖的聲音)
精確地告訴觀眾小婷的焦慮與不安,
其他男性角色也不斷地利用言語壓迫將小婷逼向角落,
語言和肢體(桌球運動)被並置,前者顯性而強硬,後者隱性而壓抑。
整體而言,《戰》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場上各異的速度感、三段不同頻率閃光中的戰鬥姿態、
快與慢的交疊、夢與現實的切換、花朵與利刃的兩面一體,都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透過肢體傳達訊息的方式,具有真實生猛的當下感,
某種程度上更體現了劇場的本質。
有那麼一個瞬間,我發現劇場裡的演員也在戰鬥。
他們將自己最柔軟的部分給了出來,小心翼翼地捧著花朵。
我覺得很棒,用文字難以掌握全部,
或許還是得進到劇場裡,親身接受當下的訊息,
才能看見那些最完整的、無法透過文字描述的《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